By

日转6-21

 

自娱自乐转载

带三个表 @ 2007年06月21日14:04

事情要从两年前说起,2005年圣诞节的时候,我带着一帮朋友跑到北京偏北的北苑家园,用一天时间拍了一个《小强历险记》。当时没有想过把这段视频放到网上,只想到拍完之后找一帮朋友看看、然后每人刻一张盘就完了。后来一个做网站的朋友把这个东西要了过去,本来是一小撮的人的事情,结果变成了公开的事情。

后来,我就想,要是用一件事把我周围的人都串起来,应该挺好玩的,那么没事拍一个DV,把大家都拍进去,然后放出来,对每个人都是一段珍贵的记忆,谁敢保证以后这里面不会出现一个国家干部呢?到时候我会拿出光盘给我孙子讲:“这个王小山啊,原来是个酒鬼,喜欢抬杠,你看,人家凭借抬杠的优势现在成了外交部长了,他出去谈判,美国总统见到都头疼。”“你看这个胖子,叫罗永浩,朝鲜族人,以前一直生活在北朝鲜,后来被金正日驱逐出境,因为金正日不能允许在北朝鲜出现第二个胖子。罗胖子流亡到中国,后来就当教育部部长了。”如果我能每次都用一个胡编乱造的故事,把这帮人五人六的人拍进去,多好。当他们老了的一天,拿出来看看,也会有一番感慨的。他(她)们跟自己的孙子孙女说:“你爷爷(奶奶)年轻的时候就这样,其实根本不会演戏,被一个人骗过来胡拍了一气。”有人会说:“你奶奶当年可是美女,结果被这个不懂摄影的王三表拍成了瓜婆,结果好多年没找到对象,耽误了你爸爸的出生,结果你现在刚上小学。”

我不懂电影,对电影也没兴趣,其实我拍这帮朋友,跟在博客上写他们一样,只不过,我是用一个编造的故事在博客上妖魔化他们,具体到影像,也是用一个编造的故事继续妖魔化他们,用故事片的方式记录这帮人。这次我的确学到了不少知识,比如,以前我只知道“出轨”,现在还知道了“出画”。

一、从出租车到大理
2006年3月的某一天深夜,我打车回家,出租车上司机在听一个什么午夜情感热线之类的破节目,我听到有个听众发短信说,她怀疑老公有外遇了,但是又找不到证据,凭着女人的直觉,又觉得不正常……主持人开始出馊主意。其实生活中尽是这种事,两个人在一起时间长了,就把心思放在研究对方的行踪上。

回家后我就想,如果一个女人怀疑她老公外遇,整天疑神疑鬼,肯定特特好玩,但是写成故事,肯定特没劲,因为太俗了。我又想,如果一个女人怀疑老公有外遇,她一定有一万多种反应,但肯定有一种反应很有意思,那会是什么样呢?我不知道。没事的时候,我就在家里推测,像福尔摩斯一样,终于,用了两个月的时间,推理出了一个轮廓。

去年8月,我去遵义采访长征的崔永元,采访完之后我直接就飞到了大理,我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故事轮廓以及几首歌的旋律,我习惯了听到一首歌之后去想象一个情节或画面,这样有利于去编造故事。所以,当拍完之后,我感觉这个片子就是在几首MV中间插进了一些故事情节。我在大理呆了一个星期,因为那里没有熟人,所以用了三天的时间,把这个故事写完了。回到北京,这个故事我又作了局部修改,差不多就成了。哦,原来写剧本真简单。

二、大杂烩
然后,我把剧本给周围有创作经验的朋友看,让他们提意见,很多人反馈的信息是:太像剧本了。还有人说:开头不精彩。首先我不想恶搞了,再写一个《小强历险记》这样的东西很容易,但我觉得恶搞搞好了很难,现在网上各种恶搞已经变得很无聊了。为了响应有关部门的号召,我决定善搞,拍个符合和谐社会标准的东西。至于开头不精彩,我想很多人都是看好莱坞大片把脑子看坏了,在最初写这个故事的时候,我想了两个开头,一个是现在的版本,一个是上来就是侦探为主角,往下写的时候,故事的结构肯定就不一样了。我想来想去,觉得还是别上来就制造悬念了,我更喜欢把故事放在男女间情感的这个话题上,所以,这个片子的头十分钟,你看不出来是什么。要是在电影院里,你该睡着了。中间十分钟,你好像看出点意思了,后十分钟你还没明白怎么回事,它就结束了。

我让很多朋友看完之后提醒我,是不是跟什么别的题材有撞衫之处,因为我平时很少看电影,万一跟人家一样,多不好,结果人家都没反应,估计他们根本看不下去,压根没当回事。其实这个故事按我的总结是,它是《无穷动》《手机》《中国式离婚》《绝望的主妇》《欲望都市》的remix版,虽然我只看过《无穷动》和《手机》,但我能猜出来其他影视作品的话题。反正写一个比较恶俗的话题,谁都能看懂,省的跟人解释这里面有什么意义。

三、我的潜规则
曾经有不少朋友想帮忙,也有人跟我联系过,希望投资,但是都没有谈下去,主要是跟我的想法相差太远。我就是拍着玩,讲述我周围这群老百姓自己的故事,没想变得很正式,拍成什么样就什么样。有人说给投入多少钱,然后请几个明星,还有人想把自己的小蜜二奶塞进来,挺鸡巴烦人的。

我有我的潜规则,首先,这不是娱乐圈或电影圈的事情,这应该是一群社会闲散人员的事情。其次,我只用朋友,我的手机里的号码都存不下了,这个演员库够我用10年的了。会不会表演根本不是我考虑的问题,反正绝对不用专业演员。当您看到我拍的东西很不专业,演员的表演很业余之类的毛病时,那么恭喜您,您已经成了著名影评人了。

当时我想让奶猪做导演,对于一个热爱电影的文艺青年,你不让她当回导演,人生就不完整,她在剧本结构方面出了不少主意,深受好莱坞毒害的中国文艺青年就是跟我不一样。但是我付不起路费,只能等她到北京出差的机会才能让她人生完整一回。可是档期又没这么凑巧,只好放弃奶猪,只能等奶猪常驻北京之后,再让她导演。由于这次没有让奶猪做导演,害的奶猪患上了抑郁症。

写剧本的时候,我脑子里想到的就是周围的这些朋友,在大理的一家酒店里,我的眼前浮现出这些人的音容笑貌,女主角我打算用小精子,写的时候就找她的感觉,小精子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,大家在吃饭的时候,不管谁说一句什么话,最后都会引到她身上,成为被挤兑的对象。时间长了,她就有条件反射了,不管谁一说话,她就开始警觉,像非洲大草原上的猎豹一样,20公里外出现一只瞪羚,它马上就闻出味道了。小精子就是这样,然后她警惕着火烧到她身上,做出各种防范措施,之前的眼神、表情都相当丰富。那么,我写这个女主角,生活中就是这个感觉。事实上她演的确实不错,我的目的就是把她弄成明星,这样,中国就少一个人做假账了,间接为稳定经济秩序、构建和谐社会做点贡献。

当我想到照着周围最熟悉的人去写,就顺畅多了,比如,里面有个侦探,一想到这个角色,我立马想起了平客,还有比他更合适的人吗?写怨妇我就想起了某个女孩(其实生活中她不是怨妇)……后来故事写完了,挨个找他们,希望他们能给个面子,露个脸。结果,那个被我安排演怨妇的女孩,拒绝了我的邀请,她说自己不是怨妇,男朋友也不同意她演一个说脏话的角色,演完了之后朋友会觉得她是怨妇,一生的清白就洗不清了。业余演员就是这样,自己演什么就觉得自己是什么。

我还专门为罗永浩老师设计一个角色,然后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伊。伊说:“我这辈子都不会出现在动的画面里面,比如电视、电影、电池、电脑。”我不死心,天天劝伊,伊就是不答应,理由是:自己不会表演。我心想,你要是会我还不要你呢,我专门找不会表演的人。我要是找专业演员,丫会上来就说:“你这个剧本应该这么改、那么改……”我多没面子啊。找不会演戏的人,你怎么写他怎么演,多省心啊。但是在罗永浩老师这里,我碰了壁。我说:“罗老师,您这还没成腕呢,就开始拿自己当人看,这将来要成了腕儿,陈凯歌不得退出江湖啊。这样我没事就恶心你,让你一辈子心理有阴影。”后来,我对所有演员讲,大家一定要互相配合,像一个整体一样,角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,都有自己的劳动,千万不能像罗凯歌一样耍大牌。也正是在罗凯歌这个反面教材的鞭策下,大家都以罗为鉴,把这个短片拍完了。

我认识的女孩比较多,所以在写剧本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一点,女演员一定要比男演员多,这样发挥余地比较大,而且大部分女演员都有一定份量的戏分,在选演员的时候,除了小精子,非非早在拍完《小强历险记》之后就定了位子,所以必须有她,因为那次拍摄,非非早上8点钟到场,凌晨3点钟才有她的戏,结果就说了两句话,这次,我一定要给她安排三句话(不是她在博客里说的三句半)。

有一次,陈晓卿老师组织饭局,那天我生病刚好,本不打算赴饭局,但是在家里无聊,便撑着虚弱的身子去了,陈老师叫了好几个“细细体味”的同事,其中一个女孩坐在那里眉飞色舞说个没完,我在旁边观察,不到十分钟,我就决定,一定要让她演其中的一个角色。饭局上还得知,他老公为了把她追到手,追了整整十年。饭局结束,我对她说:“我要拍个东西,想让你来演个角色。”这姑娘说自己够呛,从来不会表演。我说找的就是不会表演的。后来她跟我说:“那天光线不好,你可能看走眼了。”我说:“没觉得你像罗永浩老师啊。”果然,她的表演让我很满意。这姑娘叫范铭,她的工作是中央电视台的《新闻不能调查》的编导。鉴于“怨妇事件”,我后来找女演员,一般都会征求女演员的男朋友或配偶的同意才敢启用,然后我给范铭的老公发短信:“我想借你媳妇用一下。”4秒钟后,她老公回了过来:“不行!”我又短信:“就用一会儿。”他回:“一会儿也不行。”我赶紧电话他:“我是说让你媳妇在我的彩色宽银幕故事片里演个角色。”他说:“嗨,那你随便用。”

对男主角的选择,我比较头疼,我认识的男人,按照模样要求,基本上都是残次品,这个男主角,应该是个长得说得过去,人到中青年。我想到了老六,可是他只适合演送快递的;我想到了陈晓卿老师,可是暂时还没有打算拍摄中非友好题材的片子;我又想到了王小山,可是这还不是警匪片或黑帮片;我想到了老颓,可是他更适合演一些梯形脸的贪官角色;我又想到了大仙,可是在我印象中,他非常适合演《林海雪原》里的座山雕;我又想到了苗炜,他更适合演花花公子;我又想到了戴少爷,他倒是适合演地主家的少爷,什么时候拍土改题材的一定要用他;我想到了土摩托,哦,天哪,他是我心中永远的“AV男优”……人到中年,都统统变成特型演员了。最后我想到了可研,他的年纪和男主角相仿,有点闷骚的感觉,人长得还算清秀,就是他吧。而且我是最早把让他出演的事情告诉他的。

在所有的女演员中,有一个女主角的表妹,80后,大学刚毕业,这个角色让我费了不少心思,去年世界杯期间,我去派格影视作了一次节目,这个节目是跟腾迅合作的,在我进直播间的时候,之前有一段视频,一个女孩主持一个什么节目,她叫阿雅娃娃,我觉得她倒挺适合演这个角色,虽然那时候我还没有写剧本,在大理,我跟她联系上了,她倒是挺感兴趣。唯一让我担心的是,她的普通话说得不太标准,但是半年后,她的普通话进步了不少。基本上说“喝牛奶”不会说成了“喝刘徕”。这个角色貌似比较不靠谱但其实是个很有主意的,阿雅娃娃问我:“为什么这个角色你写的那么二呢?”我说:“让世界充满二。”

片子里最大的腕儿要数韩乔生老师了,还没写剧本的时候我就想到了韩老师,韩老师是我比较喜爱的主持人,但是我担心韩老师太忙,没时间。有一次采访他,约了一个星期,每次他都说:“我马上上直播或者正在去直播的路上。”于是我试探性地给韩老师打电话:“韩老师,我想拍个DV,让您出演一个角色,是公司的老板。”韩老师特爽快:“没问题。我们这儿还有健翔、建宏、段暄,你要是想让他们演我都给你叫来。”我说我只让您出演,下次我要拍《解说门》的时候一定让他们出演。

我以前在博客里提到过一家叫“宽巷子”的饭馆,女老板是个美女,后来我问女老板,我要拍个东西,你能来演个角色吗?她说:“我哪会演戏。”我说:“要得要得,要的就是不会演戏。”然后我不由分说就决定让她演,中间她总是跟我说:“你还是换个人吧。”开拍的时候,我发现,她一对着镜头就紧张,有一场是他跟李可研对戏,她说话的时候,手上就不会动作,当你告诉她手上要有动作的时候,她又把台词忘了,她就是属于走路的时候不能吹口哨,吹口哨的时候不能走路的那种人。后来,我们说:“你用四川家乡话把台词说一遍,李可研用河南话说。”结果,效果非常好,趁其不备,我们把这一条拍下来了。这时候我看场记的板上,这一条拍了18次,破了我们的NG记录。拍摄的时候,我跟几乎所有的演员都急过,唯独没有跟她急过,真的一急,她可能都不会说话了。而且以后肯定不会让我去宽巷子吃饭啦。

所以说,没事把周围的这帮人拍出来实践很好玩的事情,不信你试试,把你周围的朋友聚在一起,玩起来肯定有趣。但是我们一定要郑重其事地玩。比如,16:9的问题我解决不了,我就不放在线上,拉不到广告,我就不上线。当一群业余的人很正经的干一件很业余的事情时,很有喜剧效果。比如在大街上拍戏,围观的人觉得这是一帮什么人啊,看上去设备齐全,其实我们跟看热闹的没啥区别,都是半吊子,就是有没有胆子的问题,你胆子大了,什么事情都敢干,我反正不懂,拍摄的时候,我总跟摄像说:“把它拉过来。”摄像迷惑地问:“您的意思是不是把镜头推上去?”我说:“你们的术语是推上去啊?”所以就敢胡来,我就让一群不会演戏的人演,就让你看着觉得业余,这样你多有成就感啊。而且,我还会继续业余下去。我估计,你们看了之后会说:我看您还是继续写博客或者老老实实在三联当记者吧,玩电影不是您擅长的。其实那些擅长的拍的也不怎么地,反正都是一个糟蹋,也不多我一个,对不?

当然,虽然我们业余,但是我们在很多标准上还是向大片看齐的,比如盒饭,据说一般剧组的盒饭标准是8-10元一盒,我们是15元;一般大片都有很多穿帮,这一点我们一点也不逊色,看了三盘素材带我就发现了五六处穿帮,我看到最后觉得这些素材带简直就是“穿帮带”。

这是一个自媒体时代,我倒是很想尝试一下,自娱自乐是否也能带来商业效果,如果真能这样,至少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会慢慢发生改变。有人说,你拍得那么烂,还好意思拿出来?我当然好意思,有人花上亿的钱拍出的烂东西不也拿出来了吗,我的投资还不够一个大片主角劳务费一天的零头呢,反正人人都是影评人,最好的电影业会有人说不好,最烂的电影也会有人说好。拍的好坏不是我关心的,我更大的兴趣是想探索一下网络时代自娱自乐的模式,而且还能有商业回报。如果这种方式可行,以后谁都可以这么做了,就没必要看那几部可怜的国产电影了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